因为资源有限,我们重新定义了学校——深度解密九渡河小学-正规pos机服务商-公司新闻-乐刷pos机办理|银联pos机-pos机公司服务商-深圳市万财网络有限公司-pos机招商

因为资源有限,我们重新定义了学校——深度解密九渡河小学-正规pos机服务商-公司新闻-乐刷pos机办理|银联pos机-pos机公司服务商-深圳市万财网络有限公司-pos机招商 width=
您当前所在位置:首页>>新闻中心>>公司新闻

因为资源有限,我们重新定义了学校——深度解密九渡河小学-正规pos机服务商

发布日期:2023-03-28 00:10:52  浏览次数:70次

【置顶标星】【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

【守望新教育 守望真善美】

教育是一首诗 音乐: 曹芙嘉 - 教育是一首诗

因为资源有限,

我们重新定义了学校

深度解密九渡河小学

北京市怀柔区九渡河小学,地处燕山南麓,是一所只有140名孩子的山村小学。学校申请市里派名师下来帮扶,申请了几年,没等来名师,教育局直接发了一个新校长:于海龙。

“不搞大的建设,不改变乡村学校的样貌,在这个基础上去改造这个乡村小学。”

曾经全区垫底的学校,而今成为让乡亲们看到乡村未来的希望之地。这里究竟发生了什么?

朱永新:振兴乡村教育的出路在哪里?

办一所小而美的乡村新教育学校

让山村少年有根有光有远方

深冬,从北京市中心一路往北,驶过长长的高速公路,波光粼粼的怀九河时隐时现。穿过山间隧道,九渡河小学映入眼帘。

这里地处燕山南麓,附近80%以上的土地都是大山。

走进学校,眼前一派生机:星辰湾、玉兰轩、栗花圃……每个教室都有一个美丽的名字;学习工坊里,尤克里里、手工皂、山楂酱,都是学生亲手制作;操场被绘以天空的颜色,孩子们奔跑嬉闹;转到小小动物园,一声呼哨,羊驼和小鹿争相奔跑过来……

而两年前,这所学校的样貌还不是如此。仅有20多名乡村老师,学历层次不高;校舍比较简陋,学校学业质量总体落后。

变化,源自一位新校长的到来。2020年1月,基于北京市海淀区与怀柔区加强教育合作的探索,北京十一学校一分校副校长于海龙来到九渡河小学担任校长。

这所山村小学的故事。

让孩子爱上学校

“学校要与孩子的天性合作”

于海龙上任后面临的第一个挑战,是重新让孩子爱上学校。

尽管做好了应对各种难题的准备,来到九渡河小学的第一天,在北京市城区学校任教10余年的于海龙还是被眼前的景象吓了一跳:整个校园还是传统学校的样貌,跟他小时候的乡村小学很像。校园里几乎没有游乐设施,学生活动范围局限在两栋二层小楼;空地不少,但横七竖八停满私家车;教师宿舍占据好几栋平房,门前晒着花花绿绿的被子。

家长说,孩子不爱上学,每天被赶着去学校。老师们抱怨,孩子的眼神很迷茫,对学习没有信心。

“这样的学校,学生怎么会喜欢?”在于海龙看来,学校要与孩子的天性“合作”,把空间还给学生,把校园变成乐园。唯有如此,学生才能爱上学校、爱上学习。

在九渡河小学的第一个暑假,于海龙整整45天没回家,从每个角落改造校园空间。

开学后,孩子们惊喜地发现,还是那几栋房子,但里里外外都变了:停车场变成了游乐园、运动场;上锁的教师宿舍变成了6个特色学习工坊;教室门上,门把手的高度根据不同年级学生的身高设计;教室里,高高的讲台消失了,老师们把办公桌搬到后方,与学生始终在一起;校园后的荒地变成了种植养殖基地,小鸡、白鹅、家兔悠然自得……

学生们看到学校的变化,开心极了,都争抢着问,周末能不能也来学校。

校园空间改造后,学习也变得无处不在。三年级的数学课搬到了白菜地,孩子们不仅在劳动中收获白菜,还计算白菜数量、运用测量工具选出“白菜王”;六年级的数学课则从“木工坊”出发,同学们从工坊产品会员价折扣的计算过程中,学习百分数的知识点。

优美、资源丰富的“学习场”,才有可能实现自主学习。

,上课也很枯燥。现在的课程丰富多彩,学校也变得越来越有趣!”

办一所小而美的乡村新教育学校

让孩子爱上乡土

“做有根的教育”

让孩子爱上学校,于海龙实现了第一步的“小目标”。可是,他并不满足。对于在北京密云乡村成长起来的他,有一个问题始终萦绕心间:要不要把城市的课程照搬到乡村?乡村教育与城市教育的异同在哪里?

,校园里格外热闹。孩子们专心致志地沉浸在做木工、捏陶泥、晒果干等具有乡土气息的活动中。每个社团都立足学校周边的乡土资源,也都基于乡村的真实需求。

“育人是学校的核心使命。在乡村,就是要培育热爱乡村、将来能反哺和建设乡村的人。”于海龙希望做“有根”的教育。

可是,师资从哪里来?他将目光投向广袤的山区,带领老师们在附近6个村贴出招聘“乡村教育合伙人”的海报:“寻找九渡河地区心灵手巧的能工巧匠,只要您有一技之长,即可申请加入我们……”

家住二道关村的韩建鹏自家开着木器加工厂,一看到海报就报了名。在学校门口参加面试时,他瞅见不少熟人:点豆腐的、做灯笼的、养蜜蜂的、开民宿的……短短两周,学校就选拔出40位手艺人。如今,韩建鹏每周来到学校的创造工坊,协助学校老师指导“想与做木工公司”社团。

如今的九渡河小学,乡土元素随处可见。在一墙之隔的非遗工坊,孩子们检测了周边17个村庄的土质,尝试用本地泥土烧制陶瓷;创美工坊的孩子用九渡河的花草制作纯露,留住田野的味道;田园工坊的孩子学会了做豆腐、豆干……

除了社团活动,综合课教师还带领学生走出校园。“老师带我们来到鳞龙山、鹞子峪古堡,让我们更加了解自己的家乡。在刚刚结束的九渡河名人榜活动中,我还认识了家乡的名人。以后,我也想成为像他们一样的人!”六年级学生王金旭自信地说。

让孩子更加自信

“一次小小的成功,很可能会改变孩子的一生”

海龙给自己设立的又一个“小目标”。在他看来,一次小小的成功,很可能会改变孩子的一生。

14分58秒!校门口的“校园吉尼斯”榜上,李想(化名)的爬山纪录至今未被超越。那天,在漫天飞扬的彩带中,同学们为他戴上用板栗、软陶和树叶编织的花环。“很开心!”回忆接过证书的场景,李想咧嘴笑了。

如今,这个曾经“不太被人知道的孩子”已经成了学校的小名人,“是学校里跑步最快的男生!”

光了”。

2021年的最后一天,是九渡河小学一年一度的狂欢节,也是孩子们一年中最期待的日子。当装扮成电影中魔法学校校长的于海龙出现时,全场沸腾了。他挥动手中的“魔法棒”,宣布2022年要为师生完成的10件实事:举办农田音乐会,开设校园农场,建设游戏化闯关营地……每说完一件,孩子们都蹦着跳着,开心极了。

久久注视着这几行字,我们不仅能看到一所学校的未来,也能看到这片土地的未来。

九渡河:教育“七灯”

2020年,北京市怀柔区九渡河小学这所山村小学经历了浴火重生。我想用我观察教育的“七灯”模型,带你走进这所学校,看看教育是如何带给每个人改变的。

01 一所山区小学的探索

九渡河小学位于燕山南麓,附近87%的土地都是大山。

大部分山村学校有的困境,它都有。所处的区域经济环境是最穷的,校舍是简易的平房,老师们的学科素养、观念视野跟城里没法比,生源也很普通,是附近6个村的孩子以及镇福利院的孤儿。

但只有半年,学校就走出了办学困境,解决了多所乡村小学合并带来的人心不稳、信心不足等难题,140位孩子和26名老师眼里也都有了光芒。这个改变是怎么发生的?

事情起因于2019年底,北京十一学校开始对口支援九渡河小学。首要的就是派了一位校长,叫于海龙。

2020年1月17日,于校长单枪匹马地去九渡河上任了。临行前联盟总校的李希贵校长叮嘱他两件事:一是老师一个也不能走,一个也不能换;二是校舍要富有山村气息,让所有学习资源都在离学生最近的地方。

于校长深知,一所学校最重要的是课程,他也想像十一学校那样为山村学校开出丰富多样可选择的课程来,可是没有合适的教师、没有丰富的资源,这才是最大的挑战。

怎么办?于校长几天都没有回家,睡在几张课桌拼起来的床上,琢磨这事儿。看到四面群山,他突然跳了起来。

第二天,他发动几位老师在附近6个村贴了告示:只要你有一门手艺,无论是种花种草、养兔子,还是做饭、磨豆腐,都可以报名成为兼职指导老师。你猜,结果来了多少?两周之内招来了80多位。

非物质文化遗产浆水豆腐的第5代传人杨坤全就是其中的一位。什么是浆水豆腐呢?就是没有任何添加剂,没有石膏,没有卤水,全部用原浆制作的豆腐。聘上了指导教师,杨坤全第二天就来学校给孩子们上起了“豆腐制作”课。跟老师和孩子们熟了,杨坤全也说出了他面临的难题。他开的那家豆腐坊,营销环节断了,好豆腐卖不出去。

这不是一个开发课程的好机会吗?老师们针对掉链子的环节开始了研究,希望帮助杨坤全接上这根产业链,又能培养学生洞察、沟通、表达、同理心等能力。

于是,老师们从零开始,把商学、经济学里适合小学生的条目提取出来,又将诚信、服务、质量意识等内容与国家课程标准中德育的要求对接起来,形成一条条具体的学习目标。同时,老师们又走访了村里另几家豆腐坊,一起纳入到整个产业链中。

一门富有特色的豆腐课程诞生了 ——

整个课程的学习都是由任务驱动的,就是要帮着乡里乡亲把豆腐卖出去。

为此,孩子们要学科学,知道磨豆腐的原理;

要学数学,对自己磨出来的豆腐合理定价;

还要学语文,为豆腐写广告语;

他们还要学一点营养学,让自己更具竞争力。有的学到了用五种豆子混合研磨豆腐,有的学会了用山泉水制作,有的专门为轻食人群定制;

这些还不够,孩子们又经过了渠道调研、现场看样、谈判洽谈、法律咨询等努力,与附近的餐厅、农家乐签订了合同,给豆腐打开了销路;

最后是复盘。孩子们站在整个产业链的角度,反思每一个环节,分析下一步该怎么做。我把孩子们的心得附在了文稿区,你可以看到。

你看,真实的学习就这么发生了。谁说山村不能开出好课程呢?

有了这样的尝试,老师们惊讶于孩子的无限可能,孩子们更是打开了视野,开始对整个九渡河地区的产业进行了调研。他们画出了山区的产业结构分布图,形成了山村的生态和学校的样态融合的模型。

整个校园都欢腾起来。之后的短短两个多月,就多了种植养殖、乡村美学、厨艺、非遗、木工等几十门课程。孩子们学以致用、用以致学,帮助村里的木工、板栗农户、剪纸作坊、民宿接上了脱节的产业链。

你看,26名教职员工一个也没有变,140名学生一个也没有少,仅仅半年,一所小学就成了山村生态链的“链主”。学校不再是孤岛,相反成为了山村发展的促进者,赋予了贫困乡镇新的生机。

更重要的是,年底,区域教研员对学业水平做了一次检查,按照国家课程标准,九渡河小学的孩子们所达到的知识水平和能力水平一样都没有少。老师们呢,更是被孩子点燃了。正因为所有老师都没有更换,他们有了变革前后的深度体验,因此他们看到那么短的时间里,孩子们展现出的无限潜力,这对老师们也是一种莫大的教育。他们第一次真正感受到教师这份职业的价值,是去照亮每一个孩子的成长之路,舍此无他。

02 点亮“教育七灯”

九渡河小学的变化,我几天都说不完。从中你可以感受到教育目标、组织、空间、教育者、学习内容、学习方式、教育评价这“七灯”被点亮的时候,教育会带给我们怎样的希望。

第一盏灯:教育目标

很多学校在制定目标的时候,把功夫花都在了文字推敲上,却忽视了目标形成的过程。但实际上,这个思想碰撞、行为改进、最终达成共识的过程,比目标本身更重要。

九渡河小学没有急于写下一句宏大的口号,而是花了近一年的时间进行研究和探讨。从1月到7月,老师们搞教研、开教代会、到十一学校听课,从不同角度思考学校的教育目标。然后,在新学期付诸实践。直到11月中旬,看到孩子们可见的成长时,老师们才郑重地把目标落在纸面上。这个目标就是:“培养脚下有根、胸中有志、眼里有光、人生有为的现代山村少年。”

这个目标既符合山区特点,又志存高远。更重要的是,一个组织能走多远,取决于组织目标与个人目标有多大的交集。九渡河小学拉长了形成目标的过程,就是在让这个交集越来越大,让个人目标与组织目标越来越匹配。

第二盏灯:教育者

要知道教育者可不只是老师,凡是与孩子成长有关联的人都不应该缺席。

九渡河小学把校门打开,除了让家长们有机会参与,还让山村里磨豆腐的、糊风筝的、养蜜蜂的、开饭馆的手艺人都有机会走进学校,成为受人尊敬的老师。他们带给学生的是一门手艺以及手艺背后的乡土文化,但学生和学校也同样点燃了这些手艺人的生命价值。如果不是学校,那些手艺人也许一辈子都想不到自己还会称为“老师”。如果不是学校,那些福利院的孤儿也许一辈子都不知道自己亲手制作出来的豆腐、滑板会受到市场的欢迎。因为一所学校的存在,孩子、老师、家长、手艺人每一个人都在这个共同体里面提升了自己。

第三盏灯:组织

教育者变了,学校组织的结构与连接方式也要跟着变。

在九渡河小学,所有人都为教学一线服务。去掉了层级,也没有分管的副校长,老师分属于不同的项目。同一个老师在这个项目里可能是主管,在另一个项目里就是成员。有些的项目负责人甚至是学生。这就充分地赋能了每一位师生,让他们成为自己的CEO。

第四五六盏灯:学习内容、学习方式、学习空间

换句话说,就是学什么、怎么学,以及在哪里学的问题。

很多学校是把这三盏灯分开来考虑的。今天劳动教育,就开发了劳动课程。明天STEM课程,就简单地把数学、技术、工程、科学内容加在一起。应该在博物馆考察的,变成了在教室看录像。应该去实验室体验的,变成了老师口述实验过程。你看,学什么怎么学以及在哪里学完全割裂。

但是九渡河小学就把三者统筹起来系统考虑。他们找到着三盏灯的本质,就是让学习真实的发生。没有实验室、博物馆,就把大山作为学习现场,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会学习。这样学习内容、学习方式、学习空间这三盏灯也被点亮了。

第七盏灯:教育评价

评价的核心是反馈。一个人如果能够获得及时的反馈,就可以保持持续学习的动力。但评价也是最大的难题。如果你只对结果进行评价,就会导致分数至上、分分计较。你只对过程进行评价,又不一定符合考试“指挥棒”。你反馈时间长一点,就会错过激励的最佳时机。你即时反馈,人多量大,技术又跟不上。你看,评价难不难?

九渡河小学是怎么做的呢?他们认为,真实的市场和社会的反应就是最好的反馈。比如,要让农户的板栗有销路,那么解决这个问题过程中,碰壁与失败就是一种反馈,改进后打通了一条销售渠道也是一种反馈,消费者是否受欢迎更是一种反馈。在反馈中,孩子们学会了换位思考,学会了用户意识,学会了沟通与理解,学会了反思与迭代。

就这样,26位最普通的山村教师和140位最普通的山村孩子,在与整个山村的融合中,点亮了教育目标、教育者、组织、学习内容、学习方式、学习空间、教育评价这七盏灯。

虽然这种变革才刚刚起步,接下来还会有更多的挑战等着他们,但是无论遇到什么,他们都拥有了一种思维方式和信心:只要遵循着“七灯”的轨迹,去为学生的成长服务,那么这“七灯”一定会越来越亮。

03 你可以让改变发生

说到这,也许你会说,九渡河小学我们学不了,我们这里没有大山,没有村民,没有这些生产劳动中的现实问题。

其实不然,九渡河小学不是特例。过去十几年,我亲历了很多这样的改变。这些改变都可以从“教育七灯”里找到答案。

身处大都市的北京十一学校改变了。他们用了12年时间,让教育回到“人之为人”的轨道上。学校没有仓库、没有专门的教师办公室、没有闲置的接待会议室,一切空间全部留给学生,一切学习资源全部围绕着学生的学习展开。

地处边疆的克拉玛依一中也改变了。仅仅3年时间,他们就让流失的学生回来了。老师们开发了分层分类的课程体系,实现一个学生一张课表,不断感应着学生的个性化需求。

还有,济南十四中学本来成绩在区域垫底。变革后,还是原来的校长,还是原来的老师,只是把目标到评价这“七灯”全部指向以学生成长为中心,将学习的责任还给了学生,学校就变样了,成了家门口的好学校。

你看,无论是城市,还是边疆,无论是薄弱学校改造,还是小区公建配套,不同类型的学校都焕发出生机,用“教育七灯”照亮了每个人的成长道路。

正如李希贵校长所说:“找到孩子可以伟大的地方,并且帮助他们在通往伟大的道路上行走。”这就是学校的价值。

这所山村小学,让我看到未来教育的样子

听说九渡河小学是在罗振宇今年的跨年演讲上,这是北京怀柔区山里的一所乡村小学,距离市中心约70公里。罗振宇推崇它,是因为它解决了一个困扰许多人的问题:我们能不能以资源有限为前提去实现目标?

这所学校只有23名当地教师,14

去年年初,北京著名的十一学校联盟和九渡河小学实现一体化办学,目的是将其改造成2035年教育现代化乡村小学的北京样本。

我去九渡河小学住了几天,被深深地打动了。不仅仅是因为他们最大限度地利用当地的资源,更因为他们让我看到了未来教育应有的样子。

当时正值开学,一轮巨大的明月降落在校园里。那是学校送给孩子们的惊喜。这学期开学典礼的主题是“探索,我来定义未来”,重点介绍了科学家探究航空航天的经历,想进一步激发孩子探究未知的动力和好奇心。

“我们就是想让孩子们觉得这个校园充满各种可能性,每天都不一样,让他们对学校充满期待。”九渡河小学学生中心的老师宋晨说。

于海龙是这场改革的执行者,他之前是北京十一学校一分校的副校长。比起别人说的“改革”或者“创新”,于海龙更愿意称之为回归到教育的本源。“教育本来就应该是这样的。你让孩子高兴,不应该吗?”

01 教育学首先是关系学

改造伊始做的几件事都与学习无关。

他们改造了食堂,重新聘请了大厨,每一道菜都用心去做。

之前食堂座位有限,学生们都是端着盆,几个菜和饭混在一起,站着或者蹲着吃。“你说那能好吃吗?再好吃的菜也不好吃。”老师们说,“学校是育人的地方,首先得尊崇人性,人基本的需求是什么,你首先得把这个弄清楚了,把它解决掉。

曾经,校园里堆砌着各种各样的杂物,大量的空间被仓库、停车场、教室宿舍占用,而排球、乒乓球台、篮球架这些崭新的活动用品却都被尘封在库房。

如今,整个学校都是围绕学生打造的,有了运动场,有了游乐园,还建起动物园和植物园。这些乡村孩子也打起了壁球,玩起了射箭——不说谁能知道,这两个场馆曾是废弃的室外厕所和通道呢。

冬天的时候,校务处把菜园变成大冰场,让孩子溜冰,滑冰车,尽情嬉戏。他们还用树枝搭起架子,再用很细的水流喷洒,在校园里制造了美丽的雾凇景观。

每年的最后一天也和十一联盟的其他学校一样被定为狂欢节。孩子们穿自己喜欢的衣服,可以Cosplay,可以做游戏,可以吃美食……

学校做这些事,是希望在这些日常的小事中,仪式感的活动中,让孩子们体会到很小但很确定的快乐。他们称之为“小确幸”,相信这些美好的回忆也许会治愈孩子们一生。

最近中秋节,学校又组织了家庭亲子日。那天晚上,学校的操场上,以家庭为单位扎起了一顶顶帐篷。家长和孩子在这里赏月谈心,度过了一个别样的节日。

慧琪是六年级的学生。她形容现在的学校简直是天堂,假期都想在学校待着。

与十一联盟其他学校一样,这里的老师也不再有办公室了,就在教室里办公。 “陪伴就是一种教育,陪伴是能增进师生关系的。师生关系是教育学里最重要的一对关系。所以希贵校长说,教育学首先是关系学,关系没处理好,你还教育什么啊?”

02 塑造孩子完整的自尊体系

在4月的校园吉尼斯上,一名叫陈铭(化名)的男孩跑进了大家的视野。他已经读四年级了,但此前几乎没有人认识他,只知道他是“福利院的小孩”。但通过校园吉尼斯的爬山项目,大家都认识他了,“他就是那个跑步最快的男孩子”。

校园吉尼斯就是想给学生一个舞台,让每个孩子都有机会体会到成功的快乐。今年有三个福利院的孩子都创造了校园吉尼斯纪录,原本沉默的他们渐渐变得开朗起来。

搬到教室最后面办公后,陈铭的班主任李艳宏对他的了解也更多了。她注意到陈铭整理东西的能力特别强,她对陈铭说:“有个职业叫整理师,可挣钱了,你往后就可以做这个工作,你整理东西很厉害。”陈铭听后特别高兴,他以前以为自己什么都不会。

分数不再是唯一的尺子。“以前只看到他考十分、二十分,现在看得更全面了。孩子不只是学习,咱们这个地方以后能有多少个北大清华的?他们能更多地认识自己,能更多地肯定自己,这对孩子是很好的。”李艳宏说。

其实,这一年多九渡河小学的变化对老师并不容易。“累,真是累。很多概念根本听不懂。我们这帮师范中专毕业的,岁数比较大,两个老师加在一起快一百岁,和一帮刚毕业一两年的硕士博士一起学。我们尽量学习更前沿的理论,有些资料国内没有,是全英文的。”一位老师跟我回忆起去年刚去十一总校集中培训时的情形。

每个老师都是在一边学习一边教学,忙和累几乎是每个人共同的感受。之前老师们中午还可以午休,现在都和学生在一起,没时间休息了。

但老师们的干劲更足了。“孩子进步了,其实我们也在成长,还是挺有成就感的。”李艳宏说。

人的潜力是无穷的,关键是要把它激发出来,而完整的自尊体系实际上是学习动力的一个源泉——为了别人对他的认可,人可以做很多事。

其实现在国家对乡村教育投入了很多精力、财力、物力、人力,山村小学老师的工资不低,教学条件也都不差,但是山村小学的教育质量与城区的差距却越拉越大。很多时候是因为人内在动力的缺失,看不到希望。

而九渡河小学的核心价值观有一条,就是要让老师和学生都过上有尊严、有价值的教育人生。

学习已经成了这里的常态。几乎每周,老师们都有一场读书分享会。最近,他们正在读《人心红利》这本书,讲的是如何进行产品策划、推销等,这在学校的社团课程中可以应用。教育学方面的书就看得更多了,例如《认知天性》、《准备》、《知识大迁移》等。

03 资源就在你身边,问题是最好的老师

不过,要想开出丰富多彩的课程,仅靠学校二十多名老师是不够的。

学校不是教育的孤岛,而是应该与社区紧密相连。去年6月,九渡河小学在周边六个村的村口,贴出了一份招聘“乡村教育合伙人”的海报。

让人意想不到的是,陆陆续续竟有80多位村民报名,有木匠,有厨师,有剪纸艺人,有养蜂人,有做豆腐的……最终,40位手艺人入选。

要做好这份豆腐生意并不简单。黄豆和水的比例应该是多少?什么温度该点卤水?如何做好成本控制,又该如何定价?如何撰写文案,做好营销,打开市场?这些都需要学生去学习并实践。

类似的课程还有很多:木工课、烘焙课、瓷器课、传统手工课、养殖课、蔬菜栽培课……

教室里的植物角种满了孩子们的小植物,有大蒜、洋葱、土豆、南瓜等。去年9月,小女孩白金诺带了一包西瓜种子,说想要种西瓜。第一次,她踮起脚尖,兴奋地在花盆里埋下了西瓜种子。

可是,西瓜种子不发芽。一开始,她向老师寻求帮助,但老师并没有太在意,只是随口说了句“再等等”。

白金诺试了很多办法,放在水里不发芽,放在营养液里不发芽,放在土里还是不发芽。

直到50多天后,这位老师中午下课,看见白金诺在花盆边,双手合十,非常虔诚地祈祷。老师很惊讶,问她,他撅着嘴巴委屈地说:“我的西瓜还没有发芽,我正在许愿呢。”

这一瞬间,老师很难受,她问自己,为什么在过去的日子里,每一次小女孩问“为什么西瓜还没有发芽”的时候,自己都没有认真对待这个问题,没有尊重她。

之后,老师开始帮白金诺一起解决这个问题,是种子的问题,还是温度太低,导致西瓜没有发芽?他们不断查找资料,重新购买种子、对种子进行催芽处理,经历了三次失败,最终在第四次种植后成功了。

到这里,这件事仍然没有结束。“第四次西瓜发芽到底是因为做了催芽处理,还是因为新的种子?”老师将问题抛给学生,让学生想办法解决。

学生们开始讨论起来。“我觉得是催芽处理的原因,可以把旧的种子也做催芽,看看它能不能发芽”,“我们试一试,直接种植新的种子,看它能不能发芽”……

大家讨论得越来越激烈。于是老师引入对比实验的方法,提示学生能不能同时对新旧种子都做催芽处理,观察实验现象。于是,他们开始了第五次种西瓜。

这个种西瓜的过程也给老师们一个启发,要重视学生们的好奇心。于是,九渡河小学又建立了问题森林机制,通过悬赏校币、征集问题、自愿回答的流程,最终让学生们各种各样的问题得到解答。

比如夏天,学生们熬制绿豆汤解暑,他们提出了问题,“绿豆汤为什么会变色?”为了回答这个问题,他们在知网上查了一些资料,粘贴在问题下方,然后又提出了“优化绿豆汤解暑效果”的方案。

还有一些问题没有解决,比如学校鱼塘里的鱼频频死掉怎么办,怎样制作一个创意风铃,世界上有多少条河流被污染,等等。

带着真问题,去满世界寻找解决方案,这是学习本来该有的样子。

04 教育改革不能牺牲成绩

九渡河小学现在的教学模式对老师的要求是非常高,它希望每个老师都是一个全科老师,像个教练一样去带领学生,指导学生。

去年改革刚开始时,老师们心里也没底:“这样搞能行吗?不乱套了?孩子成绩上不去怎么办?”

十一联盟有一条价值观“不唯考试,赢得考试”。

李艳宏原本是语文老师,现在也兼任综合课程老师。去年她设计的第一个任务是如何减肥,因为她观察到现在学生的肥胖率比较高。

尽管孩子们也从这个课程中受益了,

李艳宏研读各个学科的教材,新的教案是为豆腐工坊提供黄豆。

第一件事是买黄豆。那么,买多少黄豆?有学生上网查资料,还有学生问家长。“你们学校的地有多大?”家长问道。孩子说不太清楚,家长也没办法。

于是,李艳宏引导学生:“你们能不能用数学的方法解决买多少黄豆的问题?”

“算多少个坑,一个坑里有五六个黄豆,就能算出买多少黄豆了。”这就涉及到数学里的指数问题了。

计算好数量,学生买回来就开始种。原本说的间隔五六十公分种一颗黄豆,但孩子挖的坑越来越密,因为他们想多种点,到时候收成好。

李艳宏没有制止他们。“以前我们直接给他答案,现在不论他做得好不好,或者有什么问题,我也不会说,希望他们自己发现。提出问题,寻找问题,解决问题,这是一个探究的过程。”

然后,黄豆叶上出了很多虫子洞,怎么办?学生们去找科学老师来,按照书里的做法就是用杀虫剂。但是学生说不能打药,因为他们种的是有机黄豆。他们又去查资料,发现在黄豆边上种蓖麻可以驱虫……

为此,他们还写成了一本种植宝典。“像一本书一样,很有成就感。”李艳宏总结说, “从课标出发,从整体出发,最后又回到课本。”

国家课程标准要求的那些知识点,都被装进了真实任务的壳里,融合在了一起。孩子能学到的东西,甚至比课程标准要求的还要多。

李艳宏还惊喜地发现学生们的成绩提高了。“我们上学期的学业诊断结果提高了一大截。我们做这么多活动,成绩还是没有下来。”

就是这样一所条件有限的山村小学,却让我看到了教育的无限可能。

正如他们自己所说的,“没有这些限制,也许我们只是万千所平庸学校中的一所”,“因为条件的限制,我们创新了学习方式;因为资源的限制,我们创新了课程内容;因为地域的限制,我们重新定义了学校的样子…”

一个跟孩子天性合作的校园

两只羊驼在学校门口的草坪上,突然见到陌生的访客,伸过毛茸茸的脑袋表示亲近。不远处,两只梅花鹿结伴在操场边溜达,冬季的阳光将鹿的影子投射在操场上,操场地面选用了其他学校很少见的蓝色,远远望去,像鹿在海边。

站在操场边,校长于海龙默默地看着他的九渡河小学。而在两年前,他第一次来到这所学校时,一股“熟悉的童年味道”扑面而来,就像他小时候就读的农村学校,虽然硬件改变了很多,但整个学校的状态、课堂的样貌、师生的关系,都跟他印象中的乡村小学相差无几。“太像了!”于海龙感慨道。

学校的变化从空间改造开始

“你要不要接受一个挑战?”当时还是北京十一学校一分校副校长的于海龙,面临人生的重要抉择,使命清晰且艰巨:为村里的孩子们办一所面向2035年教育现代化的乡村样本学校。

九渡河小学所在的怀柔区在北京最北端,学校地处燕山南麓的深山里,一个叫九渡河镇黄坎村的地方。这里耕地有限,山坡上多是板栗树、核桃树。作为北京十一学校乡村教育帮扶项目组负责人,李希贵选中九渡河小学的原因,一是条件一般,二是规模合适,100多名学生,校长可以叫出每个人的名字。

“不搞大的建设,不改变乡村学校的样貌。”李希贵跟即将走马上任的于海龙提出的要求只有这两条,也许这才是样本的意义。具体怎么做,留给承担此项工作的十一学校一分校校长刘艳萍、九渡河小学执行校长于海龙及团队成员。

“李校长就是这样,他会给你大的方向和理念,给予充分的帮助和支持,再给你充分的权力和空间让你放开手脚去做。我的理解是,他希望我去传递十一学校的理念,一个是以学生为中心的治理体系,确保激活每一名教师的内生动力;一个是以成长为核心的课程体系,给每一名学生的学习装上发动机;还有一个是以办学准则为基础的价值体系,让学校拥有持续优质的能力。学校的面貌就会有很大转变。”于海龙说。

2020年1月17日,“小年”那天,于海龙第一次同九渡河小学教师见面,一种穿越的恍惚感击中了他。作为“80后”,于海龙在北京市密云区的农村学校完成了义务教育,大学毕业后在海淀区工作。他所在城区学校的教学场景、学习状态等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而在这里,他竟丝毫没有陌生感,像穿越到了上世纪90年代。

学校东边一半区域是教师的,几排平房前扯着晾晒衣服、被子的绳子,地砖上停满了车,学生没事不会过来。所有学生的主要活动区域在两栋教学楼6间教室里。打开学校的库房,堆满了崭新的体育、美术器材。“为什么不用?”“用不着。”“为什么用不着?”“学生不用,考试也不用,就在这扔着。”

不像学校,没有学生气息。怎么办?那就从学校的空间改起:在闲置成为停车场的院落里,清出车辆,添置必要的体育器材和设施,改造成运动场和游乐园;将原有占而不用的大量仓库、教师宿舍全部收回,改造为教学和学生活动用房,原来的平房外面修建避风阁和走廊,展示学生的项目学习成果;教室、办公室合二为一,师生相处时间增加,取消仓库、储藏室,书和教学器材直接放到班里,让所有的学习资源离学生最近;结束全校集体用旱厕的历史,改造卫生间,新增饮水机;在校园北侧,增加了学生自己管理的养殖区和蔬菜种植区……

改造的核心逻辑只有一个:以学生的学习为中心,以育人为中心,校园的所有空间为学生服务。

改造前,6间普通教室加上4间功能教室,一共10间;改造后,23间学科教室(包含6个工坊)。目前,学校已形成学习区、实践区、运动区、游乐区、工坊区等多种功能区相结合、能提供灵活多样学习样态的校园环境。

“把钱花在离学生最近的地方”是十一学校办学准则中的一条,在于海龙的理想中,九渡河小学应该是学生的乐园。

空间改造是学校育人模式转型中速赢项目的一部分,以快速赢得师生信任和好感,这是他跟学校的“破冰”行动。利用原有办学经费,从企业拉来赞助,盘点库房里闲置的设备,想办法为教师配备笔记本电脑、打印机等,而对学生,先从“吃”下手。改造食堂,请来新的掌勺大师傅。以前食堂太挤,学生都端着饭盆站着吃饭。于海龙临时把会议室腾出来,让孩子们坐着吃。第一天,孩子们吃上可口的饭菜,都激动地问:“校长,咱以后都这么吃吗?”“以后都这么吃!”

改造空间的本质是为了让组织结构改造和运行制度更加顺畅。之前,九渡河小学也是传统学校金字塔式的科层组织结构。学校借鉴美国学者亨利·明茨伯格扁平化的管理思想改造组织架构。在组织舱位图上,处于最上方的是战略高层,采用多元治理体系,包括党支部、校务会、教职工大会、学生会、家长委员会等,下面两翼一个是研发平台,另一个是服务支持人员,最基座层面也就是最前沿阵地上的一线部门,分为高年级学部和低年级学部。

在这张图上的岗位,都不是领导,而是服务支持人员。校长要把自己定位为“首席服务官”。

所有资源都围绕大学的岩石实验室提供帮助。

组织结构和制度的改革很难,但如果这些不变,空间改造只是表面的形式。如何让教师们成为你的改革同盟?于海龙上任后的一段时间里,挨个儿跟教师聊。那时,教师们的状态被他形容为小富即安式的“低端稳定”,改变并不易。在一次次“触及灵魂的谈话”中,他努力把教师身上想做事、对教育的美好向往激发出来。在他看来,一个组织里总有10%至20%的人容易改变,那就先让这些人“上车”;对于一些不想改变的人,那就放一放,先不跟他们较真儿。

3个月时间里,薪酬体系、职级改革、双向选聘等7项基本制度打破了原有的规则,重新拟制。其中,薪酬体系是撬动7项制度的基本点。之前,薪酬看职称、年限,难免论资排辈,多劳多得体现不够,教师动力不足。改革后,学校的内部职级打破了职称的局限,能上能下,薪酬向学部主任、班主任等重点关键岗位倾斜,充分体现“按劳分配,按岗取酬,绩优酬高,薪随岗变”的原则,绩效的具体指标指向利于学校发展、利于学生成长。改革前,每名教师每个月可分配的绩效工资也就五六百元,改革后,至少要拿出几千元重新分配。

在任何一个组织里,改革如果涉及个人利益,都不是一件轻松的事情。除了统一价值观、改革基本制度外,更重要的是找到“教师成长的发动机”。在于海龙的观察里,讲课、送出去培训等常见手段,对促进教师的职业能动性效果一般。他把目标锁定在“为教师搭建挑战性任务”上,如学校的内部项目都是基于真实问题而产生的,只要教师能针对此开发出对学生有益的课程,就会累积自己的学术积分,在学期末得到组织的肯定。

当年7月,全体教职工大会召开,7项制度投票通过率近百分之百。

“这个时候我心里就有谱了。改革最难的点就在这里,决定着是否能形成统一的目标。”于海龙说。

学校的产品不是学生,而是课程,课程的目标是育人,这是十一学校秉持的理念。于海龙想为山里的孩子提供更多有意思、有意义、有可能的课程。

可是,最大的挑战来了——没有充足的专业教师怎么开出更多丰富可选择的课程?

“寻找心灵手巧的能工巧匠,只要您有一技之长即可加入我们……”2020年6月,九渡河小学周边6个村的村口,破天荒贴出了一张招聘“乡村教育合伙人”的海报。

木匠、厨师、扎灯笼的、剪纸的、养鱼的、养蜂的、养兔子的……让学校意想不到的是,陆陆续续竟有80多位村民报名。课程中心的几名教师在门口支起桌子挨个面试。从业时长、业务能力、口语表达……最终,40位手艺人入选。

怀柔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杨门浆水豆腐的第五代传人杨坤全就是其中一位。浆水豆腐品质优良,但是在营销环节上出现问题。豆腐课程就以实际生活中的这个难题为任务驱动,致力于将好豆腐卖出好价钱。教师们从零开始,把商学、经济学里适合小学生的条目提取出来,又将诚信、服务、质量意识等内容与国家课程标准中德育的要求对接起来,形成一条条具体的学习目标。一门富有特色的豆腐课程诞生了。

整个课程的任务就是帮着乡亲们把豆腐卖出去。为此,孩子们要学科学,知道磨豆腐的原理;要学数学,对自己磨出来的豆腐合理定价;还要学语文,为豆腐写广告语;他们还要学一点营养学,让产品更具竞争力。有的学到了用5种豆子混合研磨豆腐,有的学会了用山泉水制作,有的专门为轻食人群定制;这些还不够,孩子们又经过了渠道调研、现场看样、谈判洽谈、法律咨询等努力,与附近的餐厅、农家乐签订了合同,给豆腐打开了销路。

有了这样的尝试,教师们惊讶于孩子的无限可能,孩子们更是打开了视野,开始对整个九渡河地区的产业进行调研。他们画出了山区的产业结构分布图,形成了山村生态和学校样态融合的模型。

借助这一课程的开发模式,在之后的短短两个多月,学校就多了“种植养殖”“乡村美学”“厨艺”等几十门课程。

以这些农村手艺人为资源,学校课程的丰富、多样、可选择就有了突破口。比如,劳动课程有了扎实的落实点,将劳动课程与其他学科课程进行科学整合,并基于课程整合转变教学和学习方式,力求实现“生活即学习,活动即课程”。不仅劳动课程,各门课程都在创造出新的可能性。学校还提供技术模块、体育模块、艺术模块三大模块共计18门课程,实行走班上课。这些课程有“版画”“戏剧”“竖笛”“立体纸艺”“创意拼接”“蹦床”“机器人编程”等。

如此丰富的课程,是怎么打造出来的?“限制激发创新”,这是教师们经过讨论,统一达成的学校办学准则的一条。

于海龙来到学校时,发现学校可以用于课程支持的经费非常有限,“跟城里没法比”。穷则思变,农村随处可见的自然资源和文化资源就成了宝贝,可以变成独具特色的“农味”课程。

“顶天立地”是九渡河小学课程体系建构的追求。“顶天”就是国家的用人目标、国家的课程方案、国家的课程标准;“立地”就是充分结合学校所处的环境和学生真正的实际状况,让真实的生活走到学校。

“顶天”,在教师们的理解里,是确保国家教材校本化的实施,让学科核心素养有效落地,任何“立地”都要围绕着国家对于未来中国公民素养的要求。

山区学校师资力量薄弱,包班教师年龄大、学历低,在实施过程中知识、技术等多方面受限制。但限制激发创新!九渡河小学教师李佳是一个有着10年传统”的问题,在梳理课程标准和国家教材后,她完成了一次跨学科的课程设计“我是小小图书管理员”,如用数学的“分类与统计”知识统计图书数量,并完成书籍分类;运用语文和道法学科知识设计图书的借阅规则。

学生的课堂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就拿一名三年级学生的课表来说,前四天安排分科学习,加一天的综合课程,综合课程需要承载前四天的学习内容,让学生们再次把这些知识融会贯通,再理解运用。学习以任务或项目等形式开展,这些任务和项目将各学科标准和学习目标融合,让他们在真实问题的挑战过程中实现素养的落地。比如,针对留守儿童占四分之一的学生实际情况,学校开发了“我是爸妈天气预报员”的学习任务,每天为父母播报所在打工地的天气,提示穿衣指数,让孩子学会收集和整理信息的同时增进亲子关系。

阵痛改变,从原来传统的分科课程,到现在的超学科课程,刘秋华这样认识。这名有着18年教龄的教师,和团队一起设计出“白菜争霸赛”“探寻山泉”等课程。

“顶天”必须“立地”。成长于农村的于海龙非常熟悉农村人说话办事的习惯、思维方式,“我跟镇里的干部、周边的村干部都非常熟,其实他们手里有很多资源,而且都是宝贝。”之前的教师们都不愿意也觉得没必要跟村里的人打交道,嫌他们不懂教育。当认识转变后,资源也真的就来了。

与当地农家乐合作供应种植园的有机蔬菜和非遗豆腐,开发营销课程,帮助农民增收;挖掘山村非遗文化资源,结合现代技术如3D打印、LED等开发课程,制作符合当代审美的艺术作品,让非遗文化再次焕发新的生命;因地制宜开发“爬树”“登山”“溜冰”等山村体育课程,让农村的孩子找回原始的快乐,恢复农村孩子健康的体魄。

“我们每名教师都是宝藏,似乎他们的内心也都在发生变化。在我们的战略目标里有一条,就是让老师过上有尊严、有价值的教育人生。其实开始我们不理解,但是慢慢知道了尊严的含义,把我们全部精力投入到教育当中,让学生变化、让家长认可,似乎找到了我希望的教育是什么样子的。”九渡河小学课程中心主任盛金柱说。

虽然条件受限、资源受限,但是这些限制真的激发了创新。像豆腐课教师杨坤全,其实是刚参加工作不到一年的音乐教师郅伟男找来的课程资源;劳动课教师张丽萍充分利用当地九渡河药材基地的资源,开发了中药盆栽的课程,让中药草也可以像盆景一样走进生活中。

生活即学习,活动即课程,孩子也真正找到了自我成长的发动机,学习兴趣和能力素养提升就水到渠成了。2021年,九渡河小学三至六年级学生在全区统测中成绩都有不同程度的进步,特别是六年级毕业班,总成绩从原来的全区倒数进步为全区前列。

乡村滋养了学校,反之呢?一个问题在教师们的脑子里开始盘旋:“仅仅是学校在周边村子找到了资源吗?不。想想看,周围村子有没有获得什么东西?”九渡河小学的战略目标提出,不但要为乡村育好人,还要反哺当地产业,成为乡村生态圈的引领者。这怎么去做到呢?

一年之后的2021年6月,学校又张贴出一张海报,招募“振兴九渡”的建设者和合伙人。“您梦想振兴我们美丽的乡村吗”“您想打造独具九渡河风情的乡村产业链吗”……

这张海报引起的震动不亚于一年之前的第一张,有40多个当地商户,60多人加入了九渡河小学美丽乡村生态圈,生态圈致力于将乡村教育融入当地产业链,挖掘当地特色,补齐产业短板,改变当地经济生态,对农村经济进行反哺,让山村逐步恢复生机。

九渡河地区最大的农业产业基地“九合川”药材基地占地1400多亩,赤芍、金丝贡菊等药材开花时特别漂亮,但是没有做旅游开发。这也是师生在课程研究中发现的当地产业的痛点:缺乏对当地资源的转化和推广。学校帮助药材基地量身定制了一套研学课程,并邀请城里的学生来上体验课程,识别药材、挖药材、制作中药香囊和饮片,就把资源成功地转化为实实在在的收益。

在北京汇贤府酒店里,有一道招牌菜浆水豆腐,所用的豆腐就是九渡河小学生产的。孩子们自己繁殖龙猫、小孔雀,龙猫甚至能卖到1000元一只。有的访客特别热心,想帮助学校打开销路,于海龙连连摆手,笑着说,学校做这些不是为了卖产品、做生意,只是提供一个真实的环境,让学生们在其中以最小的代价去安全地试错,在对问题的研究中提升能力。“一定要让学生与真实的社会相遇,否则总在一种臆想的、不真实的状态下学习,最后学不到东西。”

重新认识乡村少年,九渡河的“丑苹果”其实很甜

羊驼认养人、学生刘嘉陌通过与羊驼“绵绵”和“福福”的相处,心里有了一个小疑问:“羊驼可不可以像我们一样,也能在校园里自由奔跑?”

栗仁科学院的小院士们根据这个问题,对羊驼的生活习性和环境等进行了探究和讨论。比如,不要随意挑逗它,否则会遭受羊驼的“口水袭击”。

经过一番调研,小院士代表发出提议:“人和动物都是平等的,我们应该给羊驼们一个在校园内自由活动的机会。”

2021年10月12日,九渡河小学师生为一件事举行了仪式:放养羊驼。

在孩子们一片跳跃着的欢呼和尖叫声中,“绵绵”和“福福”冲出栅栏!后来学生们跑操时,羊驼甚至跟着孩子们一起跑圈。

但是,放养和圈养不同。放养羊驼,校园各处就会产生粪便。孩子们会发出招募令,寻找承担清扫任务的“羊粪蛋终结者”,奖励是一件文化衫或认领一只小兔子回家。

在于海龙办公室左手边的墙上,有一张集合了140个孩子证

“我们必须找一条乡村学校自己发展的道路,我和老师们一起构建了学校的育人目标:培养脚下有根、胸中有志、眼里有光、人生有为的现代山村少年。”于海龙说。

秋天时,孩子们举行九渡河苹果售卖会,“要不要吃最甜的苹果”“被冰雹砸过后,它并没有灰心,反而坚持下来,产生了更多的糖分”……各种风格的海报生产出来。

不买点儿吗?”

山村的少年,在通常的认知里,跟“内向”“不善言谈”“眼界窄”等词关联。可是,一位乡村教育的举办者曾坦言:“乡村是一个熟人社会,是一个看似没有知识却有厚重文化的地方,比较容易滋生讲良心、讲情义、讲诚信和勤快、俭朴、本色、坚韧的孩子,熟人社会所涵养的这些品格,恰恰符合未来社会对人才的要求。”

一名给学校民乐团当指导教师的音乐人说,我们爱教村里的孩子,为什么?“因为他们的耳朵干净,特别专注。”

山村孩子一直被寄予厚望,希望他们未来有能力时,能反哺家乡,成为振兴乡村的中坚。可是,乡村孩子就了解乡村吗?教师们调研发现,孩子们不了解乡村的情况非常严重。

怎么去了解家乡?教师们设计出“寻访九渡河名人”等一系列跨学科课程。四年级学生研究九渡古迹,五年级学生探究九渡河故事传说、六年级学生研究九渡名人。怎么去收集呢?就拿五年级的探究来说,学生查询书籍、寻访老专家,把收集到的故事像写作文一样进行创编,如《柏树湖》《花木泉眼》《闫氏守墓人》等,还组成故事宣讲队,讲给学弟学妹听。

学校还特别看重思维的训练。在校园里,有一处最宝贵也是最神秘的地方,那里储藏着学生们千奇百怪的问题和各种新奇的想法,你若问是哪里?估计大多数学生都会告诉你:“问题森林!”

“世界上第一个人是怎么出生的”“下雨的时候鸟怎么办”“怎么避免人贩子”“为什么秋天云朵很少”“为什么柏树和冷杉很像”……

越来越多的问题在“悬赏”解决者,回答者可以获得相应价值的“校币”。想拿到赏金也不容易,一名学生回答“为什么教室的房顶不刷颜色”时,答案包括人的视觉现象、环保和美学3个角度。

“‘问题森林’的机制就是让孩子提问,让孩子自己质疑自己,这其实就是批判性思维。”于海龙说,产生问题就是学习的过程,其实问题本身并不重要,孩子们经历、思维的过程更重要,小学阶段的学生不一定会产生怎样高大上的思维模式,但是他能知道用什么样的科学方式去试错、研究、找资源,寻找合理的应对世界变化的方法。

学生们自己设计建造的丛林小木屋马上竣工了;学校的乐队也在组建中;“农梦蔬菜宠物公司”“乡情非遗文化公司”“想与做木工公司”,创立者也都是学生……校园里有了浓浓的学生味,是一个跟孩子天性合作的校园。

不少。但是,他和一些家长唯一担心的是,孩子将来从九渡河小学走出去后,怎么适应传统的学校?

司机师傅几乎每周都进城给汇贤府送孩子们制作的浆水豆腐,周末又要送教师进城研修。“老师们可比之前忙多了,不知道为什么,担心归担心,我心里感觉有希望!”

1 让山村少年有根有光有远方

2 九渡河:教育七灯

3 罗振宇推崇的这所山村小学,让我看到了未来教育的样子

4 一个跟孩子天性合作的校园

“教育界的诺贝尔奖”——为什么是朱永新和新教育实验?

生命叙事集锦|相信种子,相信岁月——向上成长,向新而行,向世界开一朵属于自己的花

营造书香校园|美文案例集锦——阅读改变人生,没有书香充溢的校园,就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学校

教师生命成长与专业发展美文案例合集——人可以不成功,但不能不成长!

特别推荐:新课标、新课改、新教法学习资料合集——仰望星空,守望田野

了解和加入新教育最新指南|中国陶行知研究会新教育分会:关于发展团体会员、个人会员的通知

分享美好,致敬原创!【守望新教育】,守望真善美!相约真善美,【守望新教育】!

《麦田里的守望者》有一个词语,守望。教育不是管,也不是不管,在管与不管之间,有一个词语叫“守望”。——陈东强

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日新之谓盛德。惟进取也故日新。道在日新。德贵日新。常新,自新,全新。 日新无已,望如朝曙。——日新集

相信种子,相信岁月。埋下种子,以日以年;守望岁月,静待花开。——陈东强

【守望新教育】, 守望真善美! 帮助师生 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守望新教育】:聆听大师的教育智慧,分享智者的教育心得,汇聚田野的教育创造,助力同道的教育梦想。【守望新教育】:呈人之美,成人之美。 新教育实验, 是一个以教师专业发展为起点,以通过“营造书香校园、师生共写随笔、聆听窗外声音、培养卓越口才、构建理想课堂、建设数码社区、推进每月一事、缔造完美教室、研发卓越课程、家校合作共建”十大行动为途径,以帮助新教育共同体成员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为目的的教育实验。 新教育新在何处? 对于我来说,当一些理念渐被遗忘,复又提起时候,它是新的;当一些理念只被人说,今被人做的时候,它是新的;当一些理念由模糊走向清晰,由贫乏走向丰富的时候,它就是新的;当一些理念由旧时的背景运用到现在的背景去续承,去发扬,去创新的时候,它就是新的。

pos机办理热线:18127011016【微信同号】

pos机客服

在线客服
服务热线

服务热线

18127011016

微信咨询
因为资源有限,我们重新定义了学校——深度解密九渡河小学-正规pos机服务商-公司新闻-乐刷pos机办理|银联pos机-pos机公司服务商-深圳市万财网络有限公司-pos机招商
返回顶部
X因为资源有限,我们重新定义了学校——深度解密九渡河小学-正规pos机服务商-公司新闻-乐刷pos机办理|银联pos机-pos机公司服务商-深圳市万财网络有限公司-pos机招商

截屏,微信识别二维码

微信号:1292496908

(点击微信号复制,添加好友)

打开微信

微信号已复制,请打开微信添加咨询详情!